一是強化“科技+農業”,賦能鄉村產業升級。整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業資源,著力打造5200畝現代農業種植基地,研發并推廣一批綜合性能優良、適應大規模生產、經濟效益突出的新品種;同時,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公共服務平臺,建設“一核五子”,即一個智慧農業公共服務核心平臺,精準農業生產管理子系統、農產品生產可追溯管理子系統、政府農業信息化管理子系統、農品云電商子系統、實時監控的平臺運維子系統,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和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,為現代農業綜合信息監測、環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學依據,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。同時,建立對農產品的種植、生產、加工、運輸與銷售的全過程跟蹤和監控,保障“從農田到餐桌”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的實現。為加速農業新品種、新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,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,有利于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,實現農業增收的目標。
二是構建常態化聯農助農新格局,狠抓產村融合發展攻堅。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,按照“1+2+12+N”的總體思路,形成林下經濟示范帶+優質糧油示范區+精品農業示范片+庭院經濟示范點的丘區產村融合示范空間布局。“1”即積極爭取國家儲備林土地治理項目,在二臺土以上連片建設2000畝林下經濟產業示范帶。“2”即高橋街道通過銀企融資、校地企合作建設1000畝優質糧油生產示范區;勝利街道通過龍頭企業+村集體經濟組織+農戶的模式,建設1000畝玉米+蔬菜糧經輪作示范區。“12”即2023、2024年12個有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任務的目標村(社區),結合集中院落治理成果,依托城郊交通便利及近城人口紅利,集中連片打造不低于50畝“小而美、特而專”的精品農業示范片。“N”即圍繞院落打造,在集中院落插花式選擇培育N個即能助農增收,又具觀賞性的庭院經濟產業示范戶,引導教育農戶擁有一個健康愛好,同時以這N個庭院進一步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,目前勝利街道前進社區鄭家大院中庭院經濟示范戶超30%,戶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,助力實現村美人和。
三是探索新型合作模式,大力發展訂單式農業。構建“企業+村集體經濟組織+簽約農民”的合作模式,建立了“技術保障+訂單種植+保價收購”機制。大力發展高粱種植1500余畝、玉米種植4000余畝,并與企業簽訂收購協議,指導企業采取“邊購邊銷、代購代銷、委托收購”等多種形式,充分發揮企業收購主渠道作用,積極探索多種銷售途徑,確保“種的糧賣得出”“用的糧有保障”,實現雙方互利共贏。預計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8萬元以上,帶動簽約農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,實現村集體經濟與村民“雙增收”。
上一篇: 四川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 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
下一篇: 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 以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為引領 扎實有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